2022年11月28日至2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副校长领导力提升项目11月研修活动于线上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结合二十大报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疫情背景下学校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展开”为主题,旨在提升德育校长的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能力。三场专题讲座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叶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林可博士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萨副教授担任主讲专家,助理导师高洁博士全程主持,25位德育副校长在班主任景莉老师的组织下准时参加此次研修。
28日上午,助理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洁博士开场。她向德育副校长介绍了本次研修主题的构思与来源,从三帆中学给学生的致信《努力面对每一场大风》入手,描述疫情给学校带来的公民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契机,提出学校需要给带学生带来正确认知疫情的教育,并为其人生提供令人信服的指导。
之后,林可博士带来主题为“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讲座。围绕现实要求与学生成长需求,从新时代媒介观、儿童观与教育观,国内外媒介素质教育案例,阅读材料与可用资源等四个方面展开,指出在新媒介环境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青少年成长面临着文化挑战与价值观危机。同时,在剖析媒介本质的基础上,为新时代中小学校提供了处理媒介与教育关系问题的实践策略。28日下午,叶飞教授展开主题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参与式公民的培育”的讲座,指出新时代参与式公民培育的核心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参与公共生活的平台和基础,促进学生在公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效能感等方面的发展。他认为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能够形成更加深刻的社会关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了解社会问题,懂得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也表现出更强烈的公共参与精神,这不单单可以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公民素养,也可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育合格的公民。
29日上午,各位德育副校长们围绕“结合二十大报告思考新时代未成年人媒介素养形成与网络道德建设”这一主题积极展开自主研修,形成学习笔记。下午,胡萨副教授带来名为“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唤醒和激活价值观的‘原初意义’——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的专题讲座。依据“猴子与香蕉” “人类简史”和“不同的苹果”三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价值观产生的原初意义、价值共识达成的必要性以及价值共识形成的基础,从理论层面打通了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与形成路径。同时指出,针对中小学生形成的价值观教育应注重回到价值观产生的意义之源,引导学生参与价值共识达成的过程,以及通过语言表达唤醒价值观的“原初意义”,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会与理解“我们是如何在一起的”。
三场专题讲座,开启德育副校长们看待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理论视域;一场自主研修,通过独立的思考,校长们逐渐明晰处于当下社会背景的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可调整的方向。两天的活动,是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对话,更是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两者彼此相依,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讲座中的积极互动与研修活动全部结束后的感谢,都彰显着十一月研修活动的完满开展。
本次活动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副校长领导力提升项目的第三次活动,项目组依旧秉持着培养一批具有高度符合新时代德育工作发展要求,具有高水平德育领导力的中小学德育副校长的宗旨,聚焦具有时代价值的学校德育问题,精心设计讲座课程与自主研修主题,使得各位德育副校长们在专家学者的帮助下,重构对媒介本质的思考、回顾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深化对价值观教育的理解,为学校中的德育工作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文本:张嵘瑾、杨佳欣
审稿:高洁、景莉